武汉市第三医院官网首页
中医科
科室电话:027-68894786 65399472

健康科普

Health science
首页健康科普 → 健康科普

常见眩晕知识科普——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

2018-08-03文章来源:中医科
      眩晕是目眩和晕的总称,以眼花、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;以视物昏花旋转,或如天眩地转不能站立为晕。因两者常同时并见,故称眩晕。因眩晕常伴有发热头痛,耳聋耳鸣,恶心呕吐,面红目赤,心悸汗出,肢体震颤等症状。中医对眩晕症来辨证分型主要有:风火上扰型(主见于高血压兼外感);肝阳上亢型(主见于高血压);脉涩血亏型(主见于脑动脉硬化、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、脑血栓后遗症等);肝肾阴虚型(主见于内耳性眩晕);气血两虚型(主见于贫血、低血压);瘀血内阻型(主见于脑外伤、脑震荡)。在预防调摄方面,平时应注意增强机体正气,避免和消除导致眩晕发病的各种内、外因素,保证充分休息与充足睡眠。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,防止用脑过度,节制房事,劳逸结合,不作剧烈的头颈旋转及弯腰动作。保持身心愉快,戒情志刺激。饮食因定量、定时,宜清淡,戒烟酒、辛辣、油腻和海腥食物。

1.什么是耳石症?

      耳石症,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,简称BPPV,它是内耳前庭中的耳石脱落移位到半规管后出现的疾病,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。主要表现为:在头部位置改变(如躺下、爬起、平躺时翻身、抬头、低头、弯腰等)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。该病眩晕发作常常只持续几秒~几十秒钟,很少超过1分钟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眩晕后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头昏及行走不稳感。

      绝大部分耳石症患者为原发性,无特别诱发因素。虽然从青少年到老年都可以患耳石症,但50岁左右是本病的高发年龄,尤其是女性,在绝经期前后最易发病,主要与此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相应的骨质变化有关。其他相关因素有:头部外伤、耳部感染、长期卧床、习惯朝一个方向侧睡、偏头痛、糖尿病以及患其他耳部疾病者如中耳炎等。

      主要的治疗方法:手法复位,但复位方法有多种,需专业医师根据病情选择并执行,切勿自行复位。

      预后:耳石症是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可以获得完全缓解,不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。部分患者复位后可能残留头部的昏沉不适感,经药物治疗并辅助锻炼(如跑步,快走,跳舞等)后,1周左右症状可以可以完全消失,无需担心。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复发,发生率尚不明确,但多次发作并不会改变耳石症所具有的良性病程,所以请您无需担心,只要在发生类似症状时及时来院就诊即可。只要没有发作,您可以完全无视它的存在,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耳石症的病史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。

2.梅尼埃病的治疗及预防

      梅尼埃病,又称原发性膜迷路积水,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、听力减退、耳鸣以及耳胀满感。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为20分钟到12小时不等,通常不超过1天。发作频率从1周数次到数年一次均有可能。病程初期,眩晕发作后的听力减退和耳鸣可完全缓解,随病程进展会出现患侧永久性的耳鸣及听力受损。

       诊断:(1)听力检查尤其是低频听力受损可为诊断提供所需要的基本信息,由于耳鸣、耳聋常呈波动性变化,所以医生常建议你在无急性眩晕发作时每隔3个月复查电测听,并在急性眩晕发作的当天或次日检查电测听,其主要目的就是观察你的听力有无这种波动性变化,为明确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。(2)前庭功能检查,因梅尼埃病本质上是一种内耳疾病,会同时累及耳蜗及前庭系统,甚至在病程的晚期会出现猝倒等症状,因此前庭功能检查对于明确疾病诊断,评估前庭系统受累程度,评判治疗效果及预后都是十分重要的。

梅尼埃病典型的电测听表现肌源性前庭诱发电位

      治疗:对于确诊梅尼埃病的患者,有效的预防急性眩晕发作是治疗的重点。除了坚持药物治疗外,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于预防发作也是极其重要的,甚至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,请您务必重视。具体如下:(1)清淡饮食(少盐,建议每日摄入盐量<1.0g),尽量避免吃腌制食品如咸肉、香肠、腊肉、咸菜和一些半成品菜。(2)尽量不要饮用咖啡、茶、酒,但可适当多喝白开水,禁烟。(3)避免劳累,保证睡眠,鼓励增加体育锻炼。(4)敏使朗一天三次,一次两片,坚持服药6-12个月。(5)对大部分眩晕患者而言,身边可常备晕车药(如晕海宁),一旦出现眩晕发作,临时吃2片可以明显减轻不适感。

      国外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敏使朗可以增加内耳血液循环,减少内淋巴液生成,增加内淋巴液吸收,从而减少发作次数,而且其效果与口服的剂量大小是相关的。

       预后:有研究表明,梅尼埃病患者经积极的生活习惯的调整,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,50%以上的患者可以明显减少发作甚至不再发作。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反复发作,约经历5-15年,疾病发展至尽头,患耳听力严重受损,眩晕也就终止发作。部分患者可出现双侧受累的情况。

3.偏头痛性眩晕

      偏头痛性眩晕(MV)是反复发作的自发性眩晕的最常见原因之一,大约10%的偏头痛患者会出现MV,虽然有时候眩晕和偏头痛不是同时发作,但只要有偏头痛病史,医生常常会考虑是否符合偏头痛性眩晕诊断。有时你的偏头痛病史可能不典型,可能仅仅是晕车、晕车,或者家庭里面其他直系亲属有晕车、头晕或头痛病史,都有可能提示您患有MV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 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是相当多变的,它可能表现为自发性旋转性眩晕、位置性眩晕,或头动耐受不良。这些不同的表现可以单独、同时或相继发生。发作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至数天。

诊断:偏头痛性眩晕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,结合既往的偏头痛或晕动病史,以及前庭功能检查结果,并且要排除其他导致眩晕的器质性疾病可能。

       治疗及预防:偏头痛性眩晕与偏头痛类似,虽然有可能反复发作,但预后良好。因而治疗的重点在于减少发作,主要的注意事项包括:(1)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,避免熬夜,保证睡眠;(2)忌烟、酒、茶、咖啡、奶酪、巧克力、腌制食品等;(3)适当加强体育锻炼;(4)洗澡时避免水温过高。另外我们会根据您的具体病情,发作频率,适当选择一些改善头晕症状,或预防发作的药物,请务必按照医嘱用药。对于表现为自发性旋转性眩晕的患者,建议自备晕海宁等晕车药,在眩晕急性发作时,临时服用2片,将有助于缓解症状。

预后:偏头痛性眩晕是一种良性复发性疾病,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,经过优化生活方式,配合药物治疗,大部分患者发作频率会显著减少,并不会影响您正常工作、生活。

4.前庭神经炎

      前庭神经炎是第二位最常见的,仅次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外周性前庭病变,其发病率为3.5/10万。起病急,严重的眩晕可持续数日至数周,常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向一侧倾倒。

因为前庭神经炎能否早期应用激素治疗,对于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,并且有多种疾病会导致类似的持续性眩晕(如脑卒中)。因此一旦发生持续性眩晕发作,请务必及时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

      诊断:前庭功能检查是诊断前庭神经炎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,并且可以客观的评价前庭功能受损的范围及程度,对于疾病的诊断、预后的判断以及治疗后的效果评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,因此我们常常需要您在疾病的初期及治疗后1个月,甚至3个月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。另外为排除单纯小脑及脑干局限性梗死所引起的孤立性眩晕,头颅MRI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。

       治疗:前庭神经炎急性期(起病2周内),治疗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,大量研究表明,早期应用激素治疗,同时配合敏使朗改善内耳循环,腺苷钴胺营养神经等,可以有效缓解症状,改善预后。其次,尽早开始前庭功能对于促进疾病恢复,改善预后也是很重要的。所以我们建议所有的前庭神经炎患者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,不能下床时可以多做做转头动作,一旦可以下床,可以进行快走、慢跑、跳舞、做操等,国外特别推崇的运动是太极。

       预后:大部分的前庭神经炎患者,经过积极的治疗,配合前庭康复锻炼,症状可以完全缓解,少数患者可能遗留轻微的不稳和晃动感。

       太极拳是一种有效的前庭功能锻炼方式,可有效促进前庭功能恢复,改善头晕症状。

5.后循环缺血

      后循环缺血也可以表现为眩晕小脑梗死的MRI表现

      后循环缺血并不是急性眩晕的常见原因,但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。后循环缺血,会导致脑干、小脑功能障碍而出现眩晕,但常常会同时出现一些脑部症状:如言语含糊、吞咽困难、肢体无力、肢体或面部麻木、口角歪斜、视物成双等。因此一旦出现脑部症状,无论有无眩晕,请您立刻去急诊就诊。

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部分后循环缺血会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症状,但绝大部分的不伴有脑部症状的孤立性眩晕并不是脑梗死所致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颈部血管超声、TCD等检查提示的血管狭窄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检查结果,并不是诊断后循环缺血的依据,已有研究表明:眩晕病人与无眩晕人群的脑血流结果无明显差别,而且在正常人群中约15%的人存在一侧椎动脉变细现象。因此,可以这样说临床绝大部分眩晕发作与脑血流无关,而且脑供血不足这个诊断目前已被学界废除。所以,请您不必因一份这样的TCD或颈部血管超声的报告而过分担忧。如我们考虑存在后循环缺血的可能性,我们将会根据需要为您预约头颅MRI检查。

       脑血流图不能成为诊断眩晕疾病的标准

6.精神源性头晕

      眩晕疾病与抑郁、焦虑、惊恐等精神源性疾病,存在共同通路,所以眩晕疾病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睡眠差、记忆力下降等表现,同样,很多精神源性疾病可出现头晕等不舒服症状,因此二者属于共病关系,一旦出现这些精神源性症状,除了适当多锻炼外,可以使用抗焦虑、惊恐疾病的药物如黛力新、舍曲林等。此类药物通常具有如下特点:(1)用药早期可能会出现乏力、胃肠道不适等症状,大部分患者坚持服药数日后不适症状会自行消失,所以轻度的不适建议坚持用药。(2)起效较缓慢,通常2-3周见效。(3)用药周期较长,通常需坚持服药6-9月,且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,且不可自行停药。